English

地域文化的风景线

1998-07-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二十四种书所写的二十四个具有独特思想风貌、文化形态的文化区域,形成完整的中国地域文化景观。

地域文化的研究兴起于传统文化的讨论热潮之中。随着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入,地域文化也日益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而且成绩斐然,其涉及范围之广,开掘程度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在此基础上,辽宁教育出版社新近推出的《中国地域文化丛书》,集中展示了当今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的新成果,蔚然成一大景观,为地域文化研究起到张扬旗帜、推波助澜的功效。从地域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探讨,注重地域文化孕育的空间,即文化的地方性特征,这种研究视角的转换随之而来的是使文化研究别开生面,启及了一个崭新境界。

对文化的地域属性古人已有所重视和强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就反映出不同区域思想、风格各异的风土人情,《汉书·地理志》则更明确地揭示出自然环境深刻地影响和塑造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形态。由此可见,地域赋予了文化基本的底色,形成文化最初的积淀。文化的地理分布和地域差异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也就为地域文化研究提供了宏阔深远的背景。丛书从地域角度寻绎破解人类文化在空间意义上的组合,改变了传统以时间为主线的线性研究,而把空间上升到了主导地位,成为文化存在的依据,并运用科学的立体思维方法,建立空间?时间坐标体系,通过文化在凝固的空间里随着时间流变的进程,来把握文化在空间发展上的层次性、多样性和差异性。

全套丛书共二十四种,是迄今为止在这个领域内最为全面的一套书,凡是中国领土范围内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都覆盖在内。这里所称的地域,是自古沿袭或俗成的历史区域,以此作为对文化界分的依据。许多地域文化的形成是由历史上一个或几个政权中心引起,如齐鲁、燕赵、吴越、荆楚、三晋、中州等;或由一个颇具声势的公众活动引起,如商人之下的徽州文化,可谓渊源有自,由来已久。有的之所以可称为地域文化概念,完全是由于地理原因,如琼州、江西、台湾等。有些区域略有交叉,如中州和陈楚,但都是经过认真调查,反复推敲之后才确定下来。陈楚文化依托在河南东北和安徽西北部,是一种多元复合型文化,其原生土著文化为以太昊氏为代表的东夷文化,周初融入华夏文化的因子,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在这里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形成一种独具特质的新型文化,并以其特有的神韵汇入中华文化主流之中。二十四种书所写的二十四个具有独特思想风貌、文化形态的文化区域,形成完整的中国地域文化景观。

这套丛书在规模和气势上是空前的,将中国地域文化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首先得力于前人的开拓。对地域文化进行科学的研究,严格来说是在近代才开始出现的,但历代学者对地域文化的发掘、记录和整理早在它的萌生时期就已开始,因而留下了一些极为珍贵的资料。本世纪三十年代,一些学者在上海组成“吴越史地研究会”,形成了吴越文化的专门研究。由此牵端引绪,地域文化的范围逐步扩展,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所延伸。而且随着近年来田野考古发掘不断取得丰富的成果,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学术视野。这些都为深入研究地域文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可靠的保证。丛书的二十几位作者,都是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长期致力于地域文化研究,他们不囿陈说,在广泛采纳前人和同时代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精用弘并有所创新。从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等多角度进行综合研究,无论是从研究领域的覆盖面还是从理论思考的深入程度看,都代表了当前的研究水准。有的还填补了以前所未涉及或未曾详细阐述的空白,如系统地科学地架构关东文化的体系,在国内尚属首次。

就宏观而言,丛书以历史文化的综观作为背景,系统阐述了各地域文化的源流、特色、内涵、作用及发展变化规律,一层层揭开其丰厚的文化底蕴。从微观来讲,丛书围绕着各地的风俗民情、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润泽一方的人物及其思想、事迹进行阐述。这些事象地域色彩浓郁,更能体现出中国文化多元性的方面。由此可以进行各地域文化之间的参照对比,清晰地看到各地域文化的特点。比如民俗作为一种历史传承的具有文化个性的生存方式体系,是民众自己的生活文化,举凡节日喜庆、衣食住行、婚丧礼俗等都涵盖其中。“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的民俗都是地域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已经积淀在人们的行为规范和观念模式中,它为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深刻而生动的切入面。丛书宏观开阔的研究视野,细致深入的分析,使地域文化研究取得了全面的收获。

丛书展现如此丰富的内容与成果,充分显示出地域文化研究旺盛的生命力。但作为一门刚刚起步的学科,在研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某些薄弱环节。理论本身不甚成熟,依据不一。这与地域文化学基本理论研究薄弱有关,对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文化特征、文化功能、文化结构、文化与社会其他因素交互作用机制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另外,严格来说,一些著作停留在对地域文化现象的罗列、表述,然后附之于一般评论的层次上,没有上升到应有的理论高度,它触及一些问题,却远非深入,理论的准备与驾驭纷繁复杂问题的能力显得不足。应该说,在人类文化活动中产生的极为丰富的文化现象,其中蕴藏着某种深刻内涵,并非仅仅通过对文化表层形态的阐述就能给以揭示。这就有必要对隐藏在繁杂现象背后的深层文化心理及其演化规律进行理性把握和深层透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